@KTzone » 貼圖 - 軍事貼圖 » 蘇-35的歷史演進[18P]


2011-9-25 23:08 sky960
蘇-35的歷史演進[18P]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BMPAK-FA.jpg[/img]

蘇-35BM戰鬥機承擔在PAK-FA服役前抗衡“猛禽”與“閃電”的任務
作為“最接近五代機的四代戰鬥機”,蘇-35BM採用了許多為PAK-FA研製的新技術,它擁有除F-22外最強的作戰能力和俄系戰機中最好的隱身性能;而它將承擔的任務也格外艱鉅——在PAK-FA服役前抗衡“猛禽”與“閃電”。
國際展望11月8日報導作為“最接近五代機的四代戰鬥機”,蘇-35BM採用了許多為PAK-FA研製的新技術,它擁有除F-22外最強的作戰能力和俄系戰機中最好的隱身性能;而它將承擔的任務也格外艱鉅——在PAK-FA服役前抗衡“猛禽”與“閃電”。
傳聞以久的蘇-35BM戰鬥機終於在2007年8月莫斯科航展上露面。這架編號901的新蘇-35雖然只做了靜態展示,但也是全副武裝,殺氣騰騰。尤其是完全開放的展出形式(觀眾可直接坐進座艙)讓人們感覺到了俄國人對這款戰機的自信。為了確保絕對領先於西方國家的第四代(西方傳統分代法的第三代)戰鬥機,新蘇-35戰鬥機採用了許多俄第五代戰機技術,因此其性能比其它國家的第四代戰鬥機要優秀得多,特別是先進的機載武器系統使該型機具備了強大的對空和對面作戰能力。
從舊蘇-35到蘇-35BM
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包括戰鬥機在內的許多武器系統編號出現重複現象。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曾有一款蘇-35戰鬥機轟動一時。因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文的主角為蘇霍伊公司最新推出的蘇-35BM戰鬥機,其與前者既不相同,也沒有直接的繼承關係(類似情況還有米格-35)。而從舊蘇-35到蘇-35BM的10年,實際也是俄空軍與蘇霍伊公司在裝備與作戰理論,甚至俄國家經濟與戰略目標都發生巨大變化的10年。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2007-35.jpg[/img]

2007莫斯科航展上亮相的蘇-35多用途戰機
被冷落的舊蘇-35/蘇-27M
就在1985年蘇-27基本製空型進入蘇聯空軍服役時,蘇霍伊設計局就已經考慮在此基礎上研製一款多功能型號。此前不久,即1984年4月24日,美國開始研製雙重任務型F-15E戰鬥機。作為冷戰時期的慣性回應,1985年蘇聯生產了第1架蘇-27多用途型的T10-24(T10M-1)試驗機。該機於1988年6月28日首飛。第一架原型機在1992年首次在英國范堡羅航展上展示,1993年初完成最終飛行測試。截止1994年俄羅斯共生產了11架原型機,並準備在1995年將其投入現役。該型機原稱蘇-27M(“M”意為改進),蘇聯解體後為了出口的需要,蘇-27M改稱蘇-35。這就是舊蘇-35戰鬥機,而俄羅斯國內仍稱其為蘇-27M。
舊蘇-35的主要改進目的是提高飛機的機動性和增加多任務能力,其採用了縱向靜不穩定的三翼面氣動佈局,與蘇-27相比增加了前翼,加高了垂尾高度,機翼後緣襟翼和副翼變為雙縫式,前起落架也改成了雙輪結構,機身大量使用鋁鋰合金和碳纖維複合材料。該型機安裝有2台留里卡-土星設計局的AL-31SM或AL-35發動機,加力推力137.3千牛。其最明顯的特徵是採用了小型全動式前翼,這個前翼可以提高飛機的可用攻角,但作用不如“颱風”、JAS-39和殲-10的鴨翼明顯。甚至有說法稱,由於舊蘇-35的機頭段重量增加較多,因此其前翼的主要功能是配平;該機另一個容易識別的特徵是加高了垂尾,其頂部為水平狀,跟現在的蘇-30MK/MKK類似,垂尾內部增加了燃油箱。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4.jpg[/img]

蘇-35多用途戰機靜態展示
舊蘇-35型戰鬥機裝有數字式電傳和主動飛控系統,縱軸為4通道操縱,水平軸為3通道操縱,可控制20%的靜不穩定度。駕駛艙內的多功能顯示器取代了錶盤式儀表。飛行員座椅有30度後傾角利於提高飛行員抗過載能力。早期的舊蘇-35採用的是NIIP N011多功能低空地形跟踪雷達,其搜索距離為100公里,可同時跟踪10個空中目標並攻擊其中的4個。後來計劃安裝具有地形顯示/攻擊模式的“甲蟲”27新型多功能下視/下射雷達,最大高空作用距離提高到300公里,低空200公里,可同時跟踪24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6個。尾錐內則裝有N012後視雷達,探測距離約4公里,可用來控制後射紅外制導空空導彈。跟蘇-27一樣,紅外搜索與跟踪系統也是該機的標準配備。該機可外掛:一個熱成像機載激光照射吊艙、翼尖電子戰吊艙和翼下的Kh-31反輻射導彈。全機最多可掛14枚導彈,最大載彈量8000公斤。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3.jpg[/img]

蘇-35採用三翼面佈局,機體結構也經過改良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8.jpg[/img]

面靜態展示的蘇-35
經過上述改進的舊蘇-35比蘇-27機動性更好,結構更輕,攻擊能力也更強。因此蘇霍伊設計局滿懷信心地向俄羅斯空軍推薦該款戰機,然而讓蘇霍伊沮喪的是,該機從一開始就受到了軍方的冷落。最終俄空軍只購買了5架蘇-27M,全部裝備庫賓卡基地的第237航空團。另外,在積極向本國空軍推銷的同時,舊蘇-35還頻頻參加其它國家(如韓國、新加坡等)的下一代戰機競爭,然而最終也都鎩羽而歸。究其原因,一是舊蘇-35的電子設備水平雖經改進,但與F-15E和F-111相比仍有缺陷,特別是對地攻擊的武器控制系統只達到美國上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另一方面,俄羅斯空軍認為美國的技術這麼先進,F-15E都採用了雙座艙佈局,蘇-35這種單座戰機肯定無法在“嚴重威脅環境執行多種作戰任務”,因此便把熱情投向了蘇-27IB(即後來的蘇-34)上。這也從側面說明當時的俄羅斯空軍仍深受蘇聯裝備理論的影響,對於多用途作戰飛機的認識不很積極,且認為同時擁有多型專用飛機更能有效完成任務。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1.jpg[/img]

俄製最新型蘇-35戰機向公眾展示
蘇-35BM誕生
蘇聯解體後的蘇霍伊設計局在俄航空業界可謂一花獨放。它的出口市場一片大好,針對不同國家的使用要求和戰場形勢分析,蘇-27各種改進型號眼花繚亂般出現。隨經濟形式的好轉,俄空軍也開始計劃利用在出口機型上得到驗證的新技術來升級自己的“側衛”。 2000年,俄決定首先改進服役時間較短的蘇-27S,改進後的編號為蘇-27SM。其採用了大量蘇-30MK的技術成果,換裝了新型N001雷達和全玻璃化座艙等,對地/海作戰性能全面超越蘇-30MK。 2002年12月27日,蘇-27SM原型機首飛,首批7架已於2004年底交付俄空軍。據估計,經過這次較為徹底的現代化改進後,蘇-27SM戰鬥機的性能將達到甚至超越歐洲四代半戰機的水平。
然而,近年來由於俄羅斯經濟高速增長,腰包鼓了,俄空軍對蘇-27SM也不滿意了。尤其是美國F-22已經裝備部隊,並表現出了非凡的作戰性能。俄空軍決定在蘇-27SM基礎上採用一些為第五代戰機開發的技術,從而打造出一型終極“側衛”作為五代機PAK-FA服役前最後的過渡。 2003年12月,俄羅斯正式宣布了該計劃,蘇霍伊設計局稱改進後的飛機編號為蘇-27SM2,其出口型編號為蘇-35BM(T10BM),目前還不清楚俄空軍的編號是什麼。這裡的“BM”為多用途改進之意,類似的例子還有最新的米格-31BM。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2.jpg[/img]

俄製蘇-35戰鬥機
由於蘇-27SM為所謂的“四代+”,因此俄羅斯將蘇-35BM和米格-35稱為“四代++”戰鬥機。該型機的研製工作目前已經基本結束,去年在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模型,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樣機首次公開露面。航展後,這架蘇-35BM將進行一系列的國家試驗,據信俄羅斯空軍肯定會提出訂貨,因為成功實施了蘇-27SM項目後,俄羅斯空軍也為蘇-35BM的早期開發提供了支持。
來自蘇霍伊的描述充分肯定了該型機全面的作戰性能:“蘇-35BM主要用來奪取制空權,它可以使用中距和遠距空空導彈發起攻擊,具備很強的近距格鬥能力,因此可有效摧毀敵方的有人和無人飛機;在使用精確對面武器時,它可以對陸上和水面目標作遠程攻擊,並能在受到敵方防禦系統重重保護的環境下對重要目標發動進攻。”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su-35bm_diagramcofacecentraleuropes.jpg[/img]

強悍的作戰性能
蘇-35BM/T10BM作為所謂“最接近五代機的四代戰鬥機”,擁有四代機裡最強的機動能力和“側衛”家族中最好的隱身性能;裝備遠程目標探測系統和高性能傳感器,結合複雜的電子對抗系統和抗干擾數據鏈(用於中隊或地面控制),戰場感知能力空前強大;其14個外掛點可使用品種齊全的遠中近程對空/地/海導彈;座艙內的大型多功能顯示器使飛行員工作量大為減少。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蘇-35BM將全部立足於俄羅斯本國技術製造,而上世紀末在舊蘇-35基礎上發展的蘇-37戰鬥機則安裝了法國的座艙系統。
氣動佈局
蘇-35BM跟標準的蘇-27S氣動佈局類似,而完全不同於舊蘇-35/T10M。與後者相比,蘇-35BM取消了前翼,垂尾改回蘇-27標準的切角狀,尾錐也要小一些(估計是新一代後視雷達體積縮小的緣故),機翼後緣為全翼展襟副翼。該機採用了全新的內部機體結構,大量使用複合材料,據稱重量比蘇-27SM減輕了約20%;考慮到舊蘇-35的前翼和機身結合部是個強雷達反射源,因此蘇-35BM放棄了前翼(也可根據客戶需要選裝),但由於採用了更先進的姿態控制技術,加上機頭段新設備的重量有所減輕,不需要氣動作用有限的前翼來配平,因此空中機動性毫不遜色於舊蘇-35,而取消前翼後全機雷達反射截面積(RCS)也大大減少;由於發動機推力增加,蘇-35BM所需要的進氣流量也需要增加,所以蘇-35BM的進氣口面積較大;新舊蘇-35外形上最為相似的部分是機頭段,兩者座艙的位置比標準蘇-27S都要低矮,很明顯是出於隱身考慮;另外,蘇-35BM的雷達罩上有10條防雷條,這在俄羅斯飛機上也是首見。
和米格-35出現後一樣,俄羅斯方面聲稱蘇-35BM有非常優秀的隱身性能,據西方媒體稱,蘇-35BM的前視RCS下降了一個數量級,被敵方雷達截獲距離也下降了一半。很明顯,僅僅靠使用複合材料和在外形上做小的修改是不可能達到這種效果的,但具體措施仍然不得而知。只是有消息稱莫斯科的俄羅斯科學院所屬電磁理論和應用學院(ITAE)已經在蘇-35BM上進行了100小時的隱身性能測試。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7.jpg[/img]

俄製蘇-35戰鬥機空中機動演示
綜合航電系統
相控陣雷達(3級)目前蘇-35BM綜合航電系統的核心是基霍米洛夫儀表製造科學研究所的“雪豹”-E(N035E)雷達。但須指出的是,“雪豹”-E並不是其唯一選擇,出於未來簡化後勤保障的需要,法佐特龍-NIIR公司的“索科爾”III,即“甲蟲”-MSFE(N031 )雷達也很可能裝備蘇-35BM,由於法佐特龍-NIIR在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俄羅斯在米格-35上已經採用了以相控陣技術為核心的全套航電系統。
“雪豹”-E同樣是一種採用了電掃技術的多用途機載雷達,工作在X波段。但其仍保留了對天線陣列指向的雙軸液壓驅動,由於雷達陣列本身可電子掃描機身前方60度的區域(水平和垂直方向),而液壓系統還可以驅動天線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旋轉”60度,因此該雷達的實際掃描區域可以達到120度。用於控制航電系統的中央計算機型號為EKVS-E BTsVM Solo35,可完全滿足相控陣雷達海量探測數據的高速處理要求。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E-1.jpg[/img]

"雪豹"E雷達
“雪豹”-E的攻擊和攔截能力極其強悍,其在對空作戰的邊掃描邊跟踪模式下能夠同時探測和跟踪30個目標,並同時引導2枚半主動雷達導彈的攻擊,或者同時引導8枚主動雷達導彈進行攻擊(半出動雷達導引的R-27系列將逐步退役,未來俄戰機的主力攔截彈將是主動雷達製導的R-77系列),攻擊過程中允許其中4個目標的距離超過300公里,這也意味著蘇-35BM具備使用R-37或KS-172超遠程空空導彈做飽和攔截的能力。由於“雪豹”-E的功率峰值達到20千瓦,因此可以在400公里處探測到10000米高空3平方米RCS的目標,而其迎頭截獲距離至少達到350-400公里,尾追截獲距離至少為150公里,甚至可以在90公里外發現僅有0.01平方米反射面積的“超低可控測”目標,比如隱身飛機和巡航導彈。在執行對面攻擊任務時,該雷達可以根據任務需要繪製出低、中、高各種分辨率的完整地面和海面圖像,並能有效過濾來自下方的雜波干擾。 “雪豹”-E可同時跟踪4個地面和海面目標,並對其中2個進行攻擊。在對地攻擊模式下雷達還能夠隨時應對來自空中的威脅,並引導主動雷達空空導彈完成攔截(此時雖然雷達的半主動雷達製導通道被對面模式佔用,但蘇-35BM的綜合電子對抗系統還可以獨立提供一個通道)。
蘇-35BM的尾錐內還安裝了後視雷達系統,但具體型號還不清楚。由於其尾錐比較小,因此可以肯定不是舊蘇-35上的N012雷達。兩年前,基霍米洛夫儀表製造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消息說,他們正在進行“奧薩”電掃雷達的研製工作,這種雷達很可能安裝在蘇-35BM的尾錐內作為後視雷達使用。後視雷達對俄羅斯來說不是什麼新技術,舊蘇-35/T10M尾錐內安裝的就是法佐特龍公司的N012雷達,米格MFI(1.42/1.44)安裝的是法佐特龍公司的N015雷達,蘇-34尾錐里安裝的則是Leninets V005雷達。對後視雷達的高度重視可能表明俄空軍對其戰場態勢感知的數據交換網絡還不十分信任,儘管這種網絡的新一代產品正在研製中。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20070522083423cb30b.jpg[/img]

輔助傳感器
紅外搜索與跟踪系統(IRST)在俄羅斯幾乎所有作戰飛機上都是標準配置。蘇-35BM的IRST型號為OLS-35,該系統一次可跟踪4個不同波段的紅外信號,最大探測距離為90公里(目標尾部)和50公里(目標前方)。激光測距儀的測量距離為20公里(空中目標)和30公里(地面目標)。
蘇-35BM裝備了俄空軍第一代綜合電子對抗系統KNIRTI L175M Khibiny-M,其中翼尖的電子信號截收吊艙可以被動確定目標坐標,也可以對目標主動發出的信號或被動輻射信號進行干擾。座艙內有1個獨立佈置的L175M顯示器,主要用於顯示與電子對抗系統有關聯的威脅目標信息,該系統甚至可以為半主動雷達提供製導。 L175M還包括一個綜合傳感器艙,其可對包括電子對抗系統、前後視雷達及IRST在內的全機所有傳感器信息做集中處理,主要作用是對來自各傳感器的獨立信息進行綜合威脅判斷。蘇-35BM機身表面共有近150個天線和凸出物,除了標準的雷達告警接收機(RWR),還有激光告警系統、導彈接近告警系統(MAWS)、標準的金屬箔片/紅外干擾發射器等。未來俄羅斯還準備在所有新型作戰飛機上都裝備L175M系統。
數字化座艙
蘇-35BM的全部傳感器信息都顯示在座艙內2個22.5×30厘米的大型MFI-35彩色多功能顯示器和飛行員的頭盔瞄準顯示器上。座艙內還包括MAK-35逃生系統、IKSh-1M寬屏平視顯示器和1台備份多功能顯示器。 MFI-35顯示器可以集中顯示飛機的各種飛控數據,顯示器的分辨率達到1400×1090像素;IKSh-1M型平顯的視角達到30度,除了可以用於蘇-35BM外,還可以廣泛用於俄羅斯現役戰鬥機的升級計劃和第五代戰鬥機上;備份多功能顯示器主要用來顯示關鍵目標數據和導航數據。在去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蘇-35BM座艙圖跟今年莫斯科航展上的座艙圖實際有些區別,2個MFI-35上方的一個顯示器(用於顯示瞄準及導航數據)尺寸有了變化,這說明整套系統仍在進一步完善中。
其他電子設備(3級)蘇-35BM的導航/通信系統為KRNPO-35,同時還使用一套LINS-2000激光陀螺儀。 KRNPO-35集成了慣性/衛星導航、無線電導航、數字地圖、光纖和數字式通信設備。數字式通信系統包括2個超高頻/甚高頻電台,具備類似美國Link-16數據鏈的容量,還有自動譯成電碼的能力。蘇-35BM的電傳系統為4餘度設計,發動機控制系統也是目前流行的全權數字式(FADEC)。
值得一提的是蘇-35BM戰鬥機使用的“遊隼”-E光電瞄準吊艙,它主要用來為激光制導炸彈等對地攻擊武器做瞄準照射用。該吊艙直徑39厘米,長3米,重約250公斤,內部裝有紅外攝像機、激光測距儀、電視和目標跟踪器等設備,可以為戰鬥機提供對地面和海上目標的搜索、跟踪與鎖定,甚至在高機動狀態下仍然能夠保證將目標鎖定在視場內。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6.jpg[/img]

資料圖:最新型蘇-35戰機已將前置小鴨翼去掉
發動機
蘇-35BM採用的是留里卡-土星設計局研製的AL-41F1A發動機,它賦予了新戰機超音速巡航能力。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PAK-FA及蘇-34戰鬥轟炸機未來也都計劃使用該系列發動機。 AL-41的研發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本來是打算裝備米格MFI和S-37/蘇-47的,前兩台試驗機已經在米格1.42驗證機上進行過裝機測試。不過最近土星設計局又指出,計劃安裝在PAK-FA上的AL-41F生產型仍沒有達到實用化,也就是說蘇-35BM採用的AL-41F1A其實只是真正的下一代發動機AL-41F的簡化版。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米格1.42首次試飛時安裝的是AL-31,蘇-47安裝的則是D-30F6,即米格-31的動力裝置。
AL-41F1A是土星設計局在AL-31F基礎上大量使用AL-41F新技術的過渡型發動機,改進項目代號117S,試驗編號AL-41(X)。雖然這型發動機的推力跟AL-41F已經非常接近,但其使用的核心機仍源於AL-31,而AL-41F的核心機則是全新研製的。前者換裝了更先進的渦輪風扇,風扇直徑從AL-31F的905毫米增加到932毫米,低壓和高壓渦輪也都是重新設計的。根據土星設計局官方網站提供的數據,AL-41F1A的加力推力為14.5噸,也就是說蘇-35BM共可獲得29噸推力,同現役的AL-31F(最大推力12噸)相比加力推力增加16%。更重要的是AL-41F1A的服役壽命也從AL-31的1500小時提高到了4000小時,大修間隔從500小時增加到了1000小時,大大降低了後勤保障壓力,也徹底改變了人們過去對於俄係發動機為“高消耗品”的印象。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5.jpg[/img]

蘇-35多用途戰機可掛載空射型俱樂部導彈
該發動機採用三維推力矢量噴管,最近有消息稱俄羅斯準備在米格-35上也採用已經在米格-29OVT驗證過的三維推力矢量技術,這不僅意味著俄空軍“四代++”戰鬥機都將具備全向推力矢量功能,也很可能表明PAK-FA也會使用該技術,而米格MFI最初則只計劃安裝縱向二維矢量噴管,美國F-22現在使用的也是縱向矢量噴管。由於蘇-35BM的重量減輕了20%,因此其整機推重比相當高,結合全向推力矢量技術保證了該機飛行性能至少不弱於安裝有前翼的舊蘇-35。
截至目前,土星聯合體已經製造了5台AL-41F1A原型機,第一台原型機早在2003年就在試車台上進行了測試。第二台和第三台發動機被先後安裝在710號蘇-27M(舊蘇-35)上進行飛行測試,測試開始於2004年3月,當前第一階段的試驗已經結束,蘇-27M在這期間共完成30個起落,其中有5個是使用兩台AL-41F1A。現在,蘇霍伊公司和土星聯合體已經制定了第二階段發動機測試計劃,俄空軍也將參與該階段,其中第四台發動機原型機將取代第一台用於試車台測試,第五台原型機將用作飛行測試的備份。根據土星聯合體透露的消息,AL-41F1A的批生產工作將由烏法發動機生產聯合體與土星研製聯合體共同負責。為了增大飛機航程,蘇-35BM還可以攜帶兩個1800升的PTB-2000副油箱(蘇-27家族通用副油箱),並設計有空中加油設備。該機的內部燃油量也增加到了11500公斤。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SukhoiSu-35BMkaskusus.jpg[/img]

武器系統
蘇-35BM是一款真正的多功能戰鬥機,它可攜帶俄羅斯現有或正在研製中的幾乎所有機載武器。除了我們熟知的R-27“白楊”、R-73“弓箭手”和R-77“蝰蛇”空空導彈外,最引人注目的是KS-172S1(R-72)超遠程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該導彈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跟蘇-35BM一同展出,並放在了顯眼位置。其可以攻擊高度為3-30000米空域的目標,最大速度達4000公里/小時,過載12G。 “雪豹”-E雷達探測距離超過400公里,完全可以為R-72導彈提供全程製導。蘇-35BM另一種可用的超遠程空空導彈是三角旗設計局的K-37/R-37M,該導彈是裝備米格-31上R-37的最新改進型,其已經成功在試驗中擊落了300公里外的目標。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KS-172.jpg[/img]

KS-172超遠程空對空導彈
蘇霍伊還為蘇-35BM配備了多種型號的對空反幅射導彈用於反制敵方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這種類型的導彈在西方空軍中比較少見。如三角旗設計局帶沖壓發動機的反輻射型R-77和剛研製成功的反輻射型R-27P/R-27EP(增程型),而蘇-35BM上的L175M綜合電子對抗系統也正好可以為發射R-27P提供製導,而無需佔用火控雷達通道。
蘇-35BM的空對面武器最終的標準配置還沒確定。其在這次莫斯科航展上展出時比較引人注目的是3M-54AE反艦導彈和3M-14AE巡航導彈,它們都源於海軍的“俱樂部”導彈系統。前者為3M-54的空射出口型(自用型為3M-54A),後者則是3M-14的空射出口型(自用型為3M-14A)。上述導彈由俄羅斯諾瓦特設計局研製,該設計局跟蘇霍伊關係非常密切,實際上也正是蘇霍伊直接促成了諾瓦特設計局的R-72空空導彈的研製,因為三角旗的R -37M目前只用來裝備米格-31截擊機。現在的情況是,俄羅斯不希望同時裝備兩個型號的超遠程空空導彈,所以R-72很可能用於出口,而R-37M可能用於國內型號的蘇-35BM上。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jpg[/img]

俄推出的新型蘇-35戰機宣傳圖
在執行對地壓制任務時蘇-35BM可攜帶多種空地導彈和製導炸彈,最大載彈量超過8000公斤。如重型反輻射導彈KH-58,其覆蓋頻率寬,射程達到200公里;而3M-55A“亞虹”-M空地導彈則是P-800“紅寶石”導彈的出口型,射程超過300公里。蘇-35BM還可掛載8枚KAB-500Kr電視制導炸彈,或者是同等數量的KAB-500S4衛星制導炸彈以及LGB-250激光制導炸彈;也可以是3枚KAB-1500Kr電視制導炸彈或同等數量的KAB-1500LG激光制導炸彈。未來該機還可掛載正研製中的500公斤級和250公斤級新型製導炸彈,以及80毫米、122毫米、266毫米和420毫米火箭彈。作為蘇-27系列戰機的標準配置,GSh-301 30毫米機砲在蘇-35BM上得到沿用。
未來市場
去年珠海航展上的蘇-35BM還只是模型,而到這次莫斯科航展蘇-35BM的第一架原型機就已經生產完畢了。按照蘇霍伊公司的時間表,蘇-35BM最快將於2007年下半年首飛,該公司將總共製造4架用於飛行試驗的原型機和1架用於武器系統測試的原型機,2009年將正式進入批生產階段並裝備俄羅斯空軍,2012年推向國際市場。
蘇-35BM很可能是蘇-27家族的最後成員,它運用了許多俄第五代戰鬥機技術,無疑也代表著目前蘇霍伊設計局最高的實用技術成就。因此其比世界上所有的四代或四代半戰機都要強悍,空戰性能甚至要超過“準五代機”F-35。俄羅斯對該型機的出口前景非常樂觀,畢竟蘇-27自從1992年第一次向中國出口以來,其家族各成員已經在全球紮下了根,現在甚至又打入了俄羅斯非傳統武器購買國,如委內瑞拉、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而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羅斯官方在向中國推銷這款戰機時也表現的非常積極。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35703-35.jpg[/img]
        上為採用俄羅斯空軍塗裝的蘇-35戰機,下為703號蘇-35戰機

[img]http://i245.photobucket.com/albums/gg65/davis0731/709-35.jpg[/img]
                                 709號蘇-35戰機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蘇-35的歷史演進[18P]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